孩子开学情绪波动,提前干预很重要

时间: 2025-08-18 来源: 秦皇岛第三医院

即将上初三的小明就要开学了,他反复跟妈妈说“新开的科目会不会太难”;就要上初一的小丽总说“我怕老师和同学不喜欢我”;高二的成成突然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对感兴趣的事失去了热情、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故意拖延作业、赖床不起,家长催促,他就来一句“你们再逼我,我就不念了”威胁,让家长们很是困惑,甚至是抓狂。

这些孩子大概率都是开学情绪波动,又称“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开学综合征除了担忧、焦虑、烦躁等情绪表现外,还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症状,比如,临出门就心慌、手抖、出汗,甚至出现胸闷、气短,噩梦或半夜惊醒,食欲明显下降或暴饮暴食,到校门口就喊肚子痛、头痛,回家症状全好了(躯体化回避)等各种表现,导致不能很好的继续上学,或者耽误课业。

出现开学综合征,什么情况下在正常范围,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呢?
1. 正常波动:情绪烦躁≤2周、不影响吃喝睡、能上学。
2. 就医信号:
• 连续3天及以上严重失眠或嗜睡;
• 明显躯体化(每天腹痛/头痛,体检无异常);
• 出现逃学行为,或是有自伤的语言或行为。

对于孩子短暂(小于两周)的情绪波动,家长的回应态度以及帮助其制定“收心”计划表,是个有效缓解的办法。
1.家长回应态度要定好“调调”
(1)确信孩子此刻已做到最好——先放下“应该怎样”
父母最常见的焦虑,是脑子里总有一个“理想模板”:孩子应该更适应、应该更主动、应该表现更好。我们放下“应该”,只去看孩子此刻的样貌,把注意力从“他为什么不是我想象的样子”转为“他此刻需要什么”,给予孩子被看见、被接纳的确信。
(2) 确信孩子自带成长的力量——把“纠正”换成“陪伴”
孩子的大脑、心灵本就具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潜能。父母要做的不是“修塑”,而是提供安全、稳定的容器:父母如果给予他肯定和鼓励,那么他会得到一个缓冲,挫折来临时就像坠落到一团棉花里,被温柔地弹回。这能抚平他的挫折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3)亲子沟通黄金四问句:

①今天发生了什么? ② 你心情怎么样? ③你学到了什么? ④明天准备做点什么?

2.假期《“收心”计划表》(示例,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