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起源于胃上皮层并向胃腔内突出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与组织分型、瘤体的大小等有关,部分分型有较高癌变风险。
基本病因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且Hp感染可以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刺激黏膜导致息肉的形成特别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2.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的抑制胃酸作用在胃黏膜诱导了黏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胃泌素增高,促进胃腺体扩张,为胃息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息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表面,慢性胃炎可导致胃酸生成减少、胃黏膜向肠上皮化生。
4.胆汁反流 胆汁入胃可引起胃黏膜的炎性增生及中和胃酸,使炎症因子释放,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引起息肉形成。
5.其他因素 年龄、遗传及环境因素也有一定作用。
组织学分类
1.增生性息肉:以胃窦部及胃体下部居多,多单发且较小(<1cm),有时可见充血、糜烂。
2.炎症性息肉:胃黏膜炎症可呈现结节样改变。
3.错构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正常成熟的黏膜成分呈不规则生长,黏液细胞增生,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黏膜肌层向表层呈放射状分割正常胃腺体。
4.肿瘤性息肉:胃腺瘤最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好发于胃窦或胃体的中下部。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可根据病理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0%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癌,需要早期切除。
需要做哪些检查
1.胃镜检查:胃息肉通常是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
2.病理检查:尽管接近90%的胃息肉不会导致癌症,但对某些类型的息肉,医生需要进一步检查,目的是以确保组织没有发生癌变。如果发现异常,可以在胃镜检查的同时进行组织活检,确认是否发生癌变。
3.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于因不能耐受或排斥胃镜检查的患者,可以考虑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主要作用是发现较大的息肉,作用比较局限,较少使用。
治疗:治疗方法取决于胃部息肉的类型,不是腺瘤的小息肉,医生建议定期监测,它们通常不会引起体征和症状,而且很少癌变。息肉大于1厘米时,会增加癌变的风险,可以在胃镜检查时切除。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的息肉,也会有癌变风险,需要切除并继续做后续胃镜检查是否有复发的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