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是由世界心脏联盟确定的于1999年设立,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2021年9月29日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USE HEART TO CONNECT”——用心连接。呼吁全球人们心与心沟通,共同守护心脏健康。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研究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约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防控形势严峻,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重视自我的心血管病高危因素预防,改善生活方式,是保护心脏的重要举措。
1.戒烟
烟草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会造成心肌缺氧,导致冠状动脉产生痉挛,促进胆固醇类物质沉着,增加血液黏度,损伤内皮功能,促动胰岛素抵抗,从而加速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主动或被动吸烟(二手烟暴露)都会引发心脏疾病,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190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冠心病,其中大约有20%的人是因为暴露于二手烟。吸烟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合理科学膳食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膳食结构不合理的趋势仍然存在,膳食不合理会引发各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研究还发现适度饮酒对心血管健康并没有保护作用,并且随着酒精消耗增加,血压升高心血管风险还会增加。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脏,要坚持科学膳食,做到:少盐(<6g/日)、少油(20-30克/日)、少糖(<25g/日)、多粗粮,戒酒。烹饪方式推荐蒸、煮、凉拌等,减少油炸、煎、爆炒等方式,多吃水果蔬菜,鱼类、坚果、奶类及豆类食品。
3.改变身体活动不足
身体的活动量也与心血管病死亡有关系。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都与身体活动或运动不足有关。例如,平常上班族长期处于静坐少动状态,下班以后也缺乏适当的运动,这种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身体活动可以通过改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体重等危险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逐渐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储备能力,帮助人体提高最大吸氧量,降低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较低的水平。慢跑或者快走还有游泳,打太极,深呼吸运动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锻炼心肺功能的方法。
4.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中,由于高BMI(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1.98%。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18.5-23.9)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事件。腰围也可能反映心脏的健康状况,与腰围正常者(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腹型肥胖者(男性≥90.0 cm,女性≥85.0 cm)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约增加30%。
5.保持良好心态
目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往往较大,抑郁症患病率持续上升。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会引发心脏病,尤其是城镇居民该类风险增加得更为显著。与没有任何抑郁症状者相比,持续抑郁症状是导致心血管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升高的显著因素。恐惧、焦虑、紧张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长期不能舒缓,会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脏疾患。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早发现早治疗!压力大时,更要学会释放与倾诉,学着放松。
保护心脏做到了改善生活方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了解心脏疾病
人体的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虽然动力很强大,但也是容易“受伤”的器官。除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也会因为遗传、环境和个体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出现一些“故障”。心脏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心肌细胞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心肌细胞一旦坏死或者变性,就会导致心梗、心衰、心律失常等严重的疾病或者并发症出现。
2.定期检查,定期维护
主动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腰围,血管超声等,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及早干预。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A/造影是针对心脏本身的检测项目,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结构及血管是否异常。出现问题,早期干预,防止冠脉斑块进展或血栓形成。
3.早发现早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疾病都是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常突然发生,但发病前也不是无迹可循的。容易疲乏、胸部不适、左侧后背、手臂疼、不明原因牙痛、嘴唇上腹不适、血压波动、心悸、指甲颜色发紫、下肢水肿、不能平卧、夜间憋醒等有可能就是心脏的求救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4.学会心肺复苏,掌握抢救生命的关键
心脏意外、猝死患者抢救必须分秒必争,最为关键的时间是前4分钟,期间若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达到50%,而一旦超过10分钟就降到1%,希望渺茫。